English

军港的夜晚静悄悄

2000-07-1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樊云芳 通讯员 周晓斌 我有话说

贺勇刘文青晚上9时,海南省洋浦开发区,海军某大队。军港静悄悄。灯光点点,像明亮的眼睛。整个军营里无人走动,无人喧哗。营房图书室里,几十个官兵正在静静地看书作笔记;一条条艇上,班务会刚解散,士兵仓室里、业务室里,人们都在读书,学习氛围如此浓重,就连空气中似乎都流淌着知识。

晚上10点30分。士兵舱已经熄灯,但报务班长黄木林还在业务室里自学英语。记者走到营房的一株大榕树下,政委刘玉德介绍这里是大队的“英语角”,大队长王汉高和队里的十几个“学友”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,大队长书房的灯光还亮着,这盏灯每夜要亮到凌晨2点以后。

这是读书的夜晚,汲取知识的夜晚,思考的夜晚,净化灵魂的夜晚。

“书香门第”

海军海南某基地领导告诉记者,该大队是基地驻军中的“书香门第”,从1997年-1999年,3年中培养出了4个研究生、91个大学生:其中向各军校输送的大学生有34人,通过自学统考毕业于中央党校本科和专科函授班的有57人。当兵3年,该大队86%的官兵在学历上升了一个台阶:初中生取得了高中文凭,高中生取得了大专文凭,大专生取得了本科文凭。另外,100%的士兵参加了“军地两用人才”的培训,掌握了电脑打字、水产养殖、果树嫁接、汽车维修等一技之长。

今年,全大队又有81人报名就读大连舰艇学院等高校办的专科和本科函授班。该大队是个团级单位,“为一个部队团级单位单独开办大学函授班,这在我学院还是第一次。”教官说。这在整个南海基地也是“独此一家”。在这里,每个官兵亲身体验了什么叫“解放军是座大学校”。

1998年的三个“第一”

1998年,该大队连续夺得3个“第一”,在基地领导层中引起了震动:舰队攻舰比武,该大队的临高艇获单艇第一名;基地志愿兵专业技术大比武,该大队获团体第一名;支队志愿兵专业技术大比武,该大队不仅获团体第一名,还摘取了13个单项比赛中的9项第一。

这是怎么回事?仅仅在2年前,即1997年春天,在全舰队火炮攻击比武中,该大队还推了个光头,“荣获”全舰队倒数第一。在1995年-1996年的两年间,该大队是挂了号的后进单位。那两年,该大队报上来的没件好事儿,上级领导“光临”军营,不是处分人,就是处理事故、总结教训。

为何在短短时间里变化会这么大呢?该大队的经验有很多,其中非常切实有效的一条是:认真开展读书活动。大队长王汉高介绍说:过去一些官兵违纪、甚至违法行为不时发生,大队组织了“纠察队”,设立了“禁闭室”,强行把官兵们关在军营里不让出去,但仍然防不胜防。1997年初,新组建的队领导改变思路,从开展读书活动入手,千方百计把官兵们旺盛的精力引导到求知求识上去。读书明理,读书益智,认真读书使官兵们增长了知识,开阔了视野,提高了素质,奇迹出现了:3年来全大队无一人因违纪违法受处分。“纠察队”解散了,“禁闭室”成了仓库,“少抽一包烟,多买一本书”、“少吹一阵牛,多看一会书”渐渐成为官兵们的生活习俗,勤奋工作、刻苦学习、积极进取逐渐形成风气。

靠“精神食粮”支撑的84小时

在吴川艇记者听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。

1998年4月22日晚上10:30,艇上接到紧急命令:明晨5:00到某海域巡逻。来不及补充给养,3个冬瓜、21个罐头、十几斤空心菜和榨菜就是全艇50多个官兵全部的“副食品”。这一巡逻就是84个小时,最后的30多个小时每人只分配到2茶缸淡水,吃的是榨菜熬粥。艇里没有空调,白天甲板上温度达到41-42℃,机舱里则达到47-48℃,人往哪里一靠,汗水马上就描画出一个活脱脱的人影,又遇到大风浪,船体摇晃倾斜达30多度。极度的饥渴、劳累,使大部分人都接近虚脱。就在这种恶劣的境地,是艇上的流动书箱为他们提供了得以支撑下来的“精神食粮”。

采访时,艇长贾现彬动情地描述了这样一幕:“当时我站在指挥台上4天3夜没下来,我看到在指挥台后面及在中甲板上有遮荫的地方——加起来约有20多平方米吧。不值班的官兵们光着膀子躺着、或相互靠着,在烈日的蒸烤下,在船体激烈的摇晃中,一个个都在静静地读书……此情此景,我永生难忘,我的眼泪一次次涌上眼眶……”

航通长何强给记者搬来了一个木箱子,这就是每个艇必备的“流动书箱”,这就是在那艰苦卓绝的84个小时中成为全艇官兵“精神支柱”的神奇的木箱子。每次出海前,“流动书箱”里装了些什么书,是官兵们最关心的事,每一本都由他们亲手挑选。打开箱盖,记者看到了里面的百把本书:《士兵修养漫谈》、《战争与和平》、《中国名人得失谈》、《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》、《巴尔扎克妙语录》、《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》、《世界名家名著名译》……嗬,档次还真不低。

“不是院校,胜似院校”

机电兵徐胜友的读书紧密结合了本职工作,对武器装备,以前仅仅满足于会操作,现在力求懂得它的内部结构,会维修会排除故障,在此基础上他还研制出了精巧的盘车工具,使盘车时间从过去的2分钟缩短到40秒,而对军舰来说时间就是战斗力。读书活动使该大队出了一批“徐胜友”式的士兵,不仅现有的武器装备得以发挥出最大效能,而且还开发了12项小革新——这算不算是该大队赢得三个“第一”的“秘密武器”?

从大连舰艇学院毕业的临高艇教导员黄克忠,1997年又报名就读了中央党校函授班的政法专业。为什么?记者问。黄克忠答:近几年官兵们遇到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,如报务班长的父亲被邻居打了,该不该到法院起诉,怎样起诉,需要法律咨询。于是我就组织艇上十几个学了政法的函授生当“老师”,每星期给全艇官兵上一堂法律课,知法、懂法、守法、用法,成为官兵们的学习目标。

译电员陈长宽说得很实在:现在的社会厉害,在部队不可能干一辈子,回到地方艺不压身,多学点对自己的发展肯定有好处。他已经从南京电子工程学院毕业,又自学了计算机,还参加了中央党校的函授学习。

胡金边入伍前是个文盲,满嘴脏话,动辄伸出拳头。父母开“后门”把他送进部队“改造改造”。教导员一笔一划教他认字写字,硬是扫掉了全大队这个唯一的文盲,当兵3年他实现了人生中的许多个“第一”:看了第一本书,写了第一封家信,第一次登上讲台演讲,写了第一篇读书笔记……“是部队改变了我的一生”,退伍时他泣不成声。

1998年7月从海军勤务学院毕业后分配来该大队的阮火林,不胜感慨地说:“我们大队的学习氛围和正规化管理,不是院校,胜似院校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